新发地的前生今世:从旧坟场到首都的“菜篮子”


来源:米乐体育网站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09 13:57:55

摘要

《地名学概论》中说道:“地名是社会的产物,它的命名、更名、发展、演变始终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制约。”

产品介绍

  《地名学概论》中说道:“地名是社会的产物,它的命名、更名、发展、演变始终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制约。”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,其辖区内的地名也多多少少有其独特历史。比如北京有一个地方叫做新发地,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,现在可能全国人民对这一个名字都比较熟悉。但是由于这一个名字也造成了一些误解,导致有些人将新发地误以为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。

  在大家眼中,新发地是一个农贸市场,也是首都的“菜篮子”。但其实这一个名字只有60年,这一个地区却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。明朝末年,明朝廷内外皆忧,外有几十万后金的虎狼之师,内有野心勃勃的李闯王,整个国家朝局紊乱,混乱不堪。在当时,北京城郊区的皇家猎场海子墙根本就没有人管理,只剩下一片荒芜。有一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就在海子墙附近搭建起了非常简陋的窝棚,作为暂时的落脚之处。

  不知道何时开始,这一带被人称作“新坟地”,可能与海子墙附近的坟场有关。“新坟地”的称呼一直延续了300多年,在清朝时期,这片地同样被称为“新坟地”。因为这里始终人烟稀少,只有成堆的坟茔,所以也不会有人认为这个称呼有什么不妥。

  新中国成立之后,迅速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的建设,北京城当然更是如此,为了城市建设需要,坟地纷纷被推平,“新坟地”一带也重新成为生机勃勃的广阔田地。于是到了1958年,这里被正式重新命名为“新发地”。

  当时的新发地还不是农贸市场,在新中国正式改革开放之前,专门设置了国营副食店和菜店负责卖菜,大型的农贸市场更不存在。而在改革开放后,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,原本的菜店已经没办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。

  这时在新发地附近,慢慢的出现了一些贩卖自产蔬菜水果的小摊位,当时也算不上正规的市场,只是一个露天地摊。时间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国家政府逐渐重视菜篮子工程,很快便放开了肉、蛋、水产蔬菜等许多农副产品的价格和销售禁令,许多外地蔬菜开始往北京运送。

  新发地一带由于地理位置良好,又有着地摊经济的基础,所以市政府专门在这里划出15亩地,同时划拨出专项投资,建造了正规的农贸市场。1988年,这里出现了真正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。这一个市场一经建立,便吸引了许多本地外地的客户,所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。

  直到20年后,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召开,北京城迎来了一个大型的拆迁高潮。许多市区内的农贸市场纷纷被拆迁,重新安置到了新发地市场。新发地市场借此机会有了质的飞跃,不管是规模还是成交金额都翻了数倍。从1988年开始,附近的北京人到新发地市场买菜,慢慢的变成了一种习惯,更成为无数人童年的回忆。喧闹嘈杂、香臭并存、应有尽有的大市场已深深地留在北京人的脑海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
  北京城区里的超市慢慢的变多,超市里供应的商品种类也慢慢变得丰富,很多人已经不需要再到菜市场去拥挤排队。然而很多退休的老北京们,对于逛早市这件事依旧乐此不疲,市区已无了大型的农贸市场,所以很多人依然会来到新开地批发商业市场采购食物。

  “逛新发地”对于很多老北京来说,已经不是为了买到便宜的蔬菜水果,而是一种早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。就好像早上出门散步,晚上跳广场舞一样,就算会多花费一些时间在路程上也是值得的。现在的新发地是亚洲最大的批发市场,占地面积接近1700亩,光是这一个市场的管理人员,就有1600多名,有接近40家店铺,年交易量可以上亿。在这样海量的交易额下,新发地市场摊位的租金自然也是寸土寸金,几平米小摊位的年租花销便高达10万,甚至更多。

  不过贵有贵的道理,只要在新发地卖菜,总是不愁销量的。在2019年,新发地批发商业市场的交易额更是达到1300多亿元人民币,连续17年在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中排名第一。而新发地也作为一个时代变更的标志物,无数次出现在国内外的纪录片中。

  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下,新发地人流量巨大、人群密集,因此就需要临时关闭。在关闭期间,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大型市场,一片沉寂。但是相信随疫情被控制,新发地市场一定能恢复往日的人气和生机。

新闻资讯